茅以升:永远的最美奋斗者
那个年代,人们的穿着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有着洋楼,但也存在着大量的老式房屋和茅草房;交通较之前有了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公路,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也发展了起来。那个年代我们是在发展的,生活逐渐的在改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奋斗、创新的人们出现,是他们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去为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做贡献,其中一个就是茅以升。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运用中应用的开拓者。他还曾主持修建过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如今武汉长江大桥虽已超过设计时限,但仍能正常通车,安然无恙。
那个年代的人总给人们的印象是朴实无华、踏踏实实,他们勤勤恳恳,做事情既有风度又有原则,他们聪慧明智,但又十分“笨拙”,他们学习的知识足以让他们在外国逍遥度日,但是他们仍是学成归国,用他们擅长的东西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所以茅以升被评为的“最美奋斗者”是实至名归。要知道钱塘江是着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便有了“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就在这样的传说下,不被其他专业人士看好的情况下,茅以升决定迎难而上,在日军的炮火中建成了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的钱塘江大桥。可上天注定是要大桥经历磨难考验,敌骑将临,茅以升要亲手炸掉这个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大桥,直至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带着精心保护的14箱资料回到杭州,才得以修复了那个“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说:“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好在有桥梁可以渡过,桥梁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奋斗’!”年轻的我们也应该是如此,不该抱怨这个时代的机遇稍纵即逝,也不该崇尚不劳而获,我们应该追随前辈们的脚步,努力奋斗,善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用理智的方法去爱国。
(文/潘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