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庄铁路排查记

图为桥梁验收员在记录设备病害。骆姝颖 摄
5月5日6时30分,鞍山工务段辽阳桥隧车间检查工区班长张继春、防护员张洪波和桥梁验收员张健在海城站站前广场准备出发。
5月,气温多变、雨水多发,穿山跨岭的海庄线运输安全受到威胁。张健等三人组成的专项检查小组要在汛期到来前对海庄线0公里至156公里185米处线路支护设备病害进行排查,建立台账,确保汛期行车安全。
三人轻车熟路地坐上当地的小客车,下车后再转乘农用三轮车,一路颠簸朝位于海庄线74公里500米处的头道河道口赶去。
1个多小时后,三轮车到达道口。他们今天要从此处向南对海庄线沿线山坡落石、边坡溜塌、倒树及桥涵隧道各种病害进行排查登记,并将发现的问题同步录入问题库,由段派车间检查人员逐项进行整治销号。
海庄线地处山区,一行人在比地面高二三十米的路肩上行走,左下方是零散的农家和田埂,右面山体紧邻线路,长满了映山红。由于海庄线两侧无防护网,防护员张洪波一路守护着组员前行。
自4月7日开始,组员们每天都要在线路上步行六七公里,上桥钻洞穿隧道,逐处检查设备,最多的一天检查了8座桥27处涵洞。
到达海庄线74公里729米处的头道河桥,穿过距地面20多米高的陡坡,张健和张继春半扶半蹲下到地面,仔细检查桥墩、桥台和立柱等设施。张继春说:“海庄线大部分都是高路基桥涵,上下路肩时石砟踩在脚下很容易打滑,攀爬过程中边坡杂草灌木不仅绊脚而且总会刺破手掌。”
来到海庄线74公里822米处,队员们下了边坡、扒开林木,眼前是一处盖板涵,高约1.5米,洞底有汩汩山泉穿过。搬来山石垫在脚下,张健和张继春探入洞中。当灯光射向洞顶,一处裂缝隐约可见。沿着涵壁一路排查,张继春将发现的病害认真录入手机终端问题库。从涵洞另一端出来时,两个人的帽子、衣服上挂满了灰尘。
当查至海庄线81公里200米道口处时,已经12时了。暖融融的阳光下,三人找了一处平坦的草地坐下,掏出面包、榨菜、矿泉水,一边吃一边聊,开心的笑声回荡在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