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载第一路”的进取之路
5月28日,为期28天的大秦铁路春季集中修圆满结束。此次集中修正值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之时,全国各行各业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五个确保、五个见实效”目标任务,围绕集中修“组织指挥的精准高效”“施工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人员机具输送安全集约”实施了一系列优化创新举措,为提升集中修施工效率和质量进行了新的探索。
“集中组织+区域指挥”助力大兵团作战精准高效
大秦线每天180分钟的集中修是一场大兵团作战,要保证“近2万人、数百台机械、上百项作业同时进行”不互相掣肘打乱仗,组织指挥体系就既要有“精细计划精密组织的严谨规范”,又要有“动态处置不确定因素的灵活性、随机性”。太原局集团公司将提升集中修组织指挥能力作为不断精进的目标,创新实施了“集中组织+区域指挥”模式。
“集中组织”强调“不干没有计划的活,干活必须有计划”。由太原局集团公司主要领导组成的施工领导小组统揽集中修施工计划,通盘考量,整体指挥,从源头确保集中修计划的整体性以及不同系统间的协调统一,维护了施工计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同时,“集中组织”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局集团公司统筹资源、跨部门协调优势,提升了解决结合部问题的质量和效率。
“区域指挥”是将指挥权责下移。为使现场指挥更加灵活和切合现场实际,太原局集团公司首次在大同、茶坞、秦皇岛三地成立“区域施工协调指挥部”,组织辖区内各参战单位编制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盯控安全质量,着力提高决策效率。由安监大队组成的“施工指导组”,对事前编制计划、事中施工作业、事后问题分析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和帮促指导,使监管人员由过去的“裁判员”变“教练员”和“运动员”、安全管控由“事中监管”变“事前预判”“事中指导”,提升了现场安全关键卡控能力。实行“区域指挥”后,运输、工务、电务、供电各系统间协调联动更强,计划的精准性、兑现率显著提高,施工期间的运输组织更加有序,施工计划编制的准确性明显提高,施工日计划准确率由过去的80%提高到96.5%。
改进施工装备提升施工效能
近年来,太原局集团公司加大施工机械设备投入,基本实现集中修施工机械化,但道岔清筛、换砟、换枕,绝缘子清扫等劳动密集型作业依然效率低下。为推动施工组织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太原局集团公司革新施工工艺工法,在集中修中采用了大量新型装备。
针对道岔、桥梁换砟等不同施工作业,太原局集团公司组织力量对挖掘机挖斗进行改装,定制了边坡耙、清挖犁、配砟斗等换砟工具,根据作业需要随时更换。据测算,使用边坡耙清筛一组道岔边坡只需10分钟至15分钟,比人工压缩20分钟至25分钟;清挖犁清筛道心用时70分钟,比人工节约30分钟。在换砟作业中,轨枕盒、石砟边坡挖掘深度均执行600毫米标准,使道床排水结构更加合理,破解了道床排水不畅、人工换砟质量不易卡控、作业标准不一的难题;创新使用“挖掘机+转笼”进行清筛,石砟不落地,直接将污土清筛至邻线专用污土平板车上,统一拉运集中处理,提高了清筛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实行机械化换砟的同时,太原局集团公司还大力推行机械化换枕,效率是人工换枕的4倍,180分钟“天窗”平均换枕693根。机械化清扫道岔减少用工量67%,用时减少80%,较人工效率提高6倍。供电部门创新检修列集中作业方式,提高效率50%,并利用高压水炮清洗绝缘子,效率比人工清洗提高71%。据统计,集中修期间,太原局集团公司共投入大型养路机械108台、中型机械75台,有效提高了检修质量、作业效率和“天窗”利用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物料二次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集中修专列”实现人员机具输送“公转铁”
大秦铁路全线60%是山区铁路,山路崎岖,路途遥远,集中修施工中的人员和机具转运需要大量的汽车,交通安全风险大,一次集中修所花费的租车费用上千万元。此外,使用汽车转运人员机具,只能到桥梁端头或隧道口,不能直达实际作业地点,施工人员不得不“蚂蚁搬家”手拉肩扛地携带机具在隧道内走上3公里甚至6公里,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走路上了,浪费了宝贵的“天窗”时间。
此次集中修中,太原局集团公司将人员机具转运方式由以汽运为主改为开行路用列车方式,统筹全局机车、轨道车、客车、检修列等资源,采用“轨道车重联、机车+客车、轨道车+客车”的方式,在阳原至涿鹿、大石庄至茶坞、北辛堡至茶坞等5个区段突破性开行“集中修专列”,一次运送人员200至300人,实现了精准投送,缩短了旅途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组织效率。人员机具输送的“公转铁”,还有效满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京津等重点地区对外来人员和车辆的检查要求。据悉,此次集中修同比减少租车468台,不仅节约租赁费1233万元,而且大幅降低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