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绽放京沪高铁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
这是一条不断创造历史、刷新纪录的神奇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方案初见端倪到2008年全线开工建设,从2011年6月30日响亮世界的第一声鸣笛,到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率先按时速350公里运营,这条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设计标准等级最高的高速铁路,始终以不断创新突破的“引领者”姿态彰显出牵引时代的巨大力量,迈出中国高铁从无到有、领跑世界的铿锵步伐。
一条民生幸福的纵贯线
清晨旭日东升,在上海虹桥站,一列有着炫丽“中国红”车身的复兴号动车组即将在京沪高铁上驰骋。
“每次看见这一抹红都觉得特别亲切。”因工作原因,旅客常先生常年频繁往返于京沪两地之间,成为京沪高铁的“常旅客”。4个多小时的行程,安静的车厢俨然成了他的移动办公室。
“说走就走”让生活更美好。自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至2019年12月31日,京沪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11亿人次。在高速度、高密度、安全运行的同时,铁路部门把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深化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沿线各站增设信息显示屏、自动检票闸机、自助售(取)票机、彩色引导地标以及人脸识别设备、智能机器人、VR导航设备等,不断增强旅客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品牌实施战略,京沪高铁将“快”的优势不断扩大,为美好生活提速提质。“这是有名的烟台大樱桃,早上还在枝头,晚上就摆在货架上了。”北京一家超市内,生鲜果蔬区的销售员正向顾客热情推销,“它们是‘坐’京沪高铁进京的,享受的可是‘贵宾’待遇!”
2017年,“高铁极速达”产品首次亮相京沪高铁。经过近3年的运营,这个国内乃至世界陆运最快的服务产品以安全、高效、环保等优点赢得社会青睐。除樱桃专列外,京沪高铁还开行荔枝专列、大闸蟹专列等。
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中,我们触摸到京沪高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对个人而言,这些改变幸福而温暖;对国家而言,这些改变迅猛而有力,共同铸就全面小康路上的坚实脚印。
一张紧密高效的经济网
纵贯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冀鲁苏皖四省,京沪高铁所经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7%,将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区连为“一日生活圈”,织就了一张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效流动的经济网,为沿线24座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组成部分,京沪高铁与10多条高铁相连,通达范围基本覆盖全国。这将京沪高铁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效应辐射放大,24城“朋友圈”因这张网变得更加紧密。
地处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中心,北京与上海两地间的交通效率对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京沪高铁庞大的输送能力有效缓解了京沪铁路通道运力紧张的矛盾。上海虹桥站高峰期日均有40多趟高铁列车开往北京方向,旅客发送量实现“蛙跳式”增长:2019年,日均旅客发送量近19.14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178%。
搭上高铁经济发展快车,沿线24城因地制宜实施一体化建设,城市发展迸发无限活力。
廊坊因京沪高铁融入高铁“朋友圈”,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休闲商务中心奠定了坚实交通基础。孔孟之乡曲阜得益于京沪高铁的开通,游客数量节节攀升,国内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几乎都在曲阜开了店。沧州、德州、枣庄、徐州、南京、宿州、蚌埠、常州、昆山等城市,也纷纷因地制宜规划实施沿“京沪高铁经济带”一体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综合实力。
世界一流高铁的新标杆
“今天的京沪高铁,已然成为中国高铁标杆和典范,也必将成为世界高铁的标杆。”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邵长虹说道。
从1990年12月方案呈现,到2008年全线正式开工建设,再到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这条1318公里长的高铁拥有一份不断攻坚克难、刷新世界纪录的傲人“成绩单”。
它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整体建设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1000余项科技项目支撑下,京沪高铁建设团队创新了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和建设管理模式,形成了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为核心,涵盖149项建设标准、22项技术规范、768项产品技术标准和运营维护标准的高铁标准体系,使我国具有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速度等级高速铁路的强大能力,树立了世界高铁建设和运营的新标杆。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被网民称为“新四大发明”的中国高铁开始领跑世界!
在这条镌刻着中国高铁光荣与梦想的1318公里路上,激情的梦想在延续,澎湃的力量在涌动。京沪高铁将以更可靠的安全品质、更强劲的技术实力、更稳定的动力输出、更优良的服务品质,让这张中国高铁的“烫金名片”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