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以此拉开了抗美援朝序幕。在这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武汉铁路职工志愿到战争前线担任铁路运输工作,积极参与抗美援朝预备队;职工家属组织了家属服务队,努力做好后勤工作,为中国铁路在抗美援朝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采访了武汉铁路健在的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贡献的老一辈铁路职工,再次回忆起70年前,武汉铁路英勇奋战的战斗集体和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一)
1950年,铁路系统举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活动,武汉铁路职工积极参加。1951年1月到11月,仅汉口铁路分局抗美援朝累计赴朝人数就达454人,武昌铁路分局仅乘务员就有40多人报名……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铁路长江以南有武昌铁路分局,隶属衡阳铁路管理局管辖;长江以北有汉口铁路分局,隶属郑州铁路管理局管辖。后来,武汉铁路局多次经过生产力布局调整和隶属关系变化,如今已经很难精准统计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人数了。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推行爱国公约、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并做好优抚工作。武汉铁路职工、家属再次掀起捐献高潮。各单位捐现金的、捐金饰的、捐大米的、捐纪念品的,五花八门,有的女职工和家属甚至把结婚嫁妆也捐献出来。
1951年3月上旬,武昌铁路分局第一批志愿抗美援朝职工出发。在去朝鲜前,各单位都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武汉地区各单位腰鼓队和职工代表排好队,扎好彩车,欢送赴朝职工,为他们送了许多慰劳袋、慰劳信、锦旗,还举行了座谈会。
欢送会上,参加抗美援朝的职工们高呼“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的响亮口号。欢送的职工也一致提出,要搞好生产来支援朝鲜。家属们表示,“要带好小孩,服侍好婆婆,搞好家务”。他们安慰抗美援朝职工,不要顾虑家事,一心一意去战斗。
武铁劲旅,步调铿锵,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为后来者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二)
抗美援朝期间,武汉铁路为前线输送了一批批有生力量,他们与铁道兵和志愿援朝大队一道,为赢得战争胜利铺设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2年,武昌机务段的抗美援朝司机潘全德光荣凯旋。他抗美援朝近两年时间,先后立了2次一等功、1次小功,受到12次表扬,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和军功章。这些英雄故事早已载入武汉铁路发展历程中,成为武铁精神的重要体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果不是因为93岁的明学纯老人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捐出2万元,吸引多方记者前去探访,人们还不知道,在武汉市武昌区铁路小区的一栋老楼中,竟住着一位功勋卓著的抗美援朝老兵。
曾在武汉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的明学纯老人生于1927年。他1948年参加革命,1951年赴朝作战,1953年9月奉命回国,是一名有着72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明学纯老人原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那时,他儿子才1岁多,尚在襁褓中。
朝鲜战场上,他和另一名调度长大胆向上级建议,在敌人的连续轰炸中见缝插针,寻找时机,采取奇袭战术将空车运回祖国。仅用了3天时间,他们便有序地将1000多辆空车运返国内,有效缓解了后方空车缺乏、前方空车堵塞的问题。事后,他们调度所全体人员荣获集体大功一次。
疫情期间,明学纯捐出的2万元中,还有5000元是和女儿“借”来的。明学纯说,这些捐款不足挂齿,他93岁了,要为战“疫”做点事。如果不做,他寝食难安。
在朝鲜战场上,他们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在推进新时代铁路建设进程中,他们继续发扬爱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70年前的武铁职工壮举至今激励人心。抗美援朝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三)
今年87岁的武汉铁路退休职工杨文义,当年是抱着奋战到底的决心奔赴战场的。杨文义于1951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伍后从四川辗转多地到达吉林,在延吉市短暂训练一个月后,于当年11月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杨文义说,在朝鲜战场上,战士们背的炒米、压缩饼干等干粮反复被汗水浸透,又被烤干,所以食物发霉、变质是常有的事,但是饥饿让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只能强咽下去。口渴难忍时,他们就捧起路边的积雪塞进嘴里,润湿一下喉咙。
1934年12月出生于湖北枣阳的魏心田曾在武汉铁路局直属机关工作。他于1951年1月光荣参军,从孝感花园第一次乘火车抵达辽宁沈阳,新兵连集训3个月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他向我们介绍说:“部队打到哪,铁路修到哪。”尽管没有施工机械,但他们一个星期硬是抢建出两个简易铁路桥。
魏心田所在的部队驻防德山站时,有一天,一二十架敌机突然对车站区域狂轰滥炸,造成大同江桥桥墩严重偏离错位,火车不能通行。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他们每天太阳一落就抓紧准备,天一黑立即赶赴抢修现场。因为没有施工机械,他们只得用箩筐装砂石、用扁担挑物资;好几个人将圆木抬入水中立起来,一起用大铁锤使劲砸下去当桥墩;二三十人甚至三四十人共同将钢轨抬到桥墩或路基上……
晚上天气冷,穿得少,劳动强度大,物资又经常供应不上,大家困了就用冷水洗下脸,冷了就搓搓手蹦蹦脚,饿了就摘一颗路边的野果充饥……终于,他们用7天时间抢建修好了两座简易铁路桥。铁路桥夜晚使用、白天撤除,对物资运输起了重要作用。
88岁高龄的崔福海老人是原武昌工务段职工。他1949年2月在扬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疫、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1月,崔福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在战斗中负伤。这次战斗是朝鲜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身为侦察班副班长的崔福海带领全班战士与敌军展开殊死战斗。
战斗中,崔福海腿部中了3枪,右手受伤,不能再开枪战斗,于是他把身边的手榴弹全部投向敌人阵地。万幸的是,最后,他被战友背到战地医院救治,死里逃生。1953年,崔福海在大连养好伤后回到家乡。1961年3月,崔福海参加铁路工作,1985年,在武昌工务段离休。
今年89岁的刘生松曾在武汉铁路局直属机关工作。他19岁那年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1年5月被编入陆军15军,开赴朝鲜参战。当时,志愿军的武器弹药、物资供应都非常短缺,补给常常不能按时供应。
刘生松回忆,朝鲜多山地,连吃水都没办法保证。大家刚开始是派人四处找水,收集到一起后分着喝。这样做水质没法保证,饮用后经常闹肚子。不过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战士怕苦、抱怨。刘生松说,抗美援朝战争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主要靠两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当时,他们就是抱着奋战到底的决心去的,从没想过退缩。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故事在武铁职工中传颂,抗美援朝精神将跨越时空,代代传承。如今硝烟散去,人们享受着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些为祖国和人民英勇作战的优秀儿女将被我们永远铭记。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好抗美援朝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